奧林帕斯山東南為火山高原塔爾西斯,上有三座巨大盾狀火山:阿爾西亞山、帕弗尼斯山和艾斯克雷爾斯山;東北方有另一座低緩卻寬廣的盾狀火山亞拔山;北方為古老地塊阿克戎槽溝;西北至西方有熔岩平原阿卡迪亞平原與亞馬遜平原;西南有風成風蝕地形梅杜莎槽溝層;而火山周圍環繞著一圈崎嶇地形--奧林帕斯山光環。
奧林帕斯山光環
編輯
Lycus Sulci地形圖
奧林帕斯山光環(Olympus Mons aureole)是環繞奧林帕斯山的崎嶇地形,由幾個部分組成:西北方的Lycus Sulci、東北方的Cyane Sulci、東方的Sulci Gordii與東南方的Gigas Sulci,其中Lycus Sulci面積最大。地形名詞sulci為複數,意為多條接近平行的溝與脊(subparallel furrows and ridges),而奧林帕斯光環的地表即充滿此類地形。
奧林帕斯山光環最早由水手9號發現,亦引發種種解釋成因的假說。其中一項說明這些是由奧林帕斯山邊緣崩塌、往外推移而成,也就是多次大規模塊體移動,而這也解釋了奧林帕斯山周圍斜坡(Olympus Rupes)的成因。[9]其中西北方的Lycus Sulci移動最遠,最遠離山腳斜坡750公里,其他方向的移動距離較短則是因為屬上坡。此地形與山之間的不連續,是因為被後來的熔岩流所覆蓋。[10]另有假說則解釋這些崎嶇地是藉由冰的潤滑順著重力往外擴散,模型預測的內緣為拉張、外緣為擠壓亦符合觀測。[11]
阿克戎槽溝
編輯
阿克戎槽溝地形圖
阿克戎槽溝(Acheron Fossae)位於奧林帕斯山北方一千公里,中心位於37°17′N 224°12′E / 37.29°N 224.2°E / 37.29; 224.2,長718.0公里。Fossae為複數,意為長條形凹地(long, narrow depressions)。阿克戎槽溝是多條東西向斷層組成的地塹-地壘系統,可能是受底下軟流圈岩漿上升流抬昇、受張力形成正斷層所致,類似地球的裂谷,而東部有可能的因裂谷而生的火山地形。地形觀察顯示當時裂谷仍活動時,此地的岩石圈很薄、較熱。撞擊坑數量定年顯示裂谷活動於39至37億年前的諾亞紀,比屬於亞馬遜紀的塔爾西斯眾火山還老。[12]
另外塔爾西斯東北的類似地區--坦佩高地與坦佩槽溝亦屬於諾亞紀。